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鲜枣课堂(ID:xzclasscom),作者:小枣君,头图来自:视觉中国
这两天,关于“东数西算”的新闻比较多,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其实,去年年中的时候,小枣君就发过“东数西算”的文章(链接:《西部将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,“东数西算”怎么运?》)。
当时(2021年5月24日),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一份文件,名叫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》(发改高技〔2021〕709号)。在文件中,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,发展数据中心集群。
两天后(5月26日),在贵阳2021数博会开幕式上,官宣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工程启动,从而将“东数西算”推向了公众的视野。
如今,发改委再次联合多个部门印发通知,同意在京津冀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,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。
这标志着,“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”已经完成总体布局设计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正式全面启动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小枣君将站在个人角度,对“东数西算”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,补充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信息,帮助大家更充分地了解这项国家级数字基建工程的细节。
一、什么是“东数西算”
“数”为数据,“算”为算力。
关于算力,这几年小枣君没少吆喝,大家应该都很熟悉,也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。
“东数西算”,简而言之,就是建设数据中心,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,放到西部地区来计算和处理。
如今我们处于数字时代,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。而数字技术的主要支持形式,就是联接力(通信)和算力(IT)。
联接力,包括以4G/5G、光宽带为代表的通信技术。而算力,分为硬件和软件,大家更为熟悉,包括CPU、内存、硬盘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应用软件等等。
这些年来,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行业领域进行快速渗透,联接力和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加,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。
没有它们,我们国家现在积极推进的数字化转型,就不可能成功。而我们寄予厚望的数字经济发展,也会失去动力来源。
想要获得澎湃的动力,就必须建设大量的联接力和算力基础设施。
我们现在拼命建设的5G和千兆城市,就属于联接力基础实施。而算力基础设施,大家都知道,主要是指数据中心(IDC)。
数据中心(IDC)
在2020年初国家提出的“新基建”战略中,明确将数据中心列为七大建设领域之一。
国家“十四五规划”更是说得非常明白:要“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,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,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,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。”
根据预测,国内对算力的需求,将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大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,刻不容缓。
二、“东数西算”的规划特点
根据“东数西算”工程的具体规划,国家将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内蒙古、贵州、甘肃、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,并在张家口、芜湖、韶关等地建设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。
8个枢纽节点,实际上是“4+4”结构,分为两种类别,定位不同,作用和要求也不尽相同。
京津冀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地区,属于第一类。这些地区,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,也是重要的城市群。尤其前三个,本身就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。
这些地区用户规模较大、应用需求强烈。建成之后的枢纽节点,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本区域的需求,属于“内部消化”。
而内蒙古、贵州、甘肃、宁夏,都在西部地区,当地的算力需求不大,它们作为枢纽节点,主要作用是“对外输出算力”。
也就是说,它们可以凭借自身土地成本低、可再生能源丰富(风力、水力发电)、气候适宜(北部气温低)的优势,建设低成本、低能耗的数据中心,承接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。
除了成本差异之外,东、西部枢纽节点的主要区别,在于“任务”不同。
搞通信的同学都知道,由物理距离带来的通信时延,是不可避免的。西部数据中心向东部输送算力,最大的问题在于时延。
所以,自动驾驶(车联网)、工业制造(机器人)、远程医疗、金融证券、灾害预警等对时延非常敏感的网络应用,一定会在所在地或距离所在地最近的数据中心完成。
而西部数据中心,更多会承接后台加工、离线分析、冷数据存储备份等对时延不敏感的网络应用。
什么是“冷数据”?访问频率低的数据,就是冷数据。相对应的,访问频率高的,是“热数据”。不高不低的,是“温数据”。
数据存储具有从热到冷的变化特征。绝大多数数据,将在产生后的6个月,变成“冷数据”。冷数据占整个数据总量的80%,对存储资源的占用比例很高。
三、“东数西算”的发展背景
“东数西算”,从表面上来看,是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。但小枣君个人认为,更重要的意义在于,推动数据中心的有序建设。
也就是说,重点在于政策引导、宏观布局,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,而是严格控制增长过程的健康、合理。
这些年,国内数据中心增长速度迅猛。目前,国内数据中心规模达到了500万标准机架,在运营的超过200万,算力为130EFLOPS(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)。国内每年新增的机柜数量,超过30万。
在云计算、大数据的推动下,各地建设数据中心的热情过于高涨,甚至是有一点狂热。
各个地区,不管自身地理位置是否合适,也不管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实力,都在开工建设数据中心。有的数据中心,功能落后、利用率低、能耗高,基本没有发挥作用,甚至处于亏损烧钱的状态。
这里,刚好给大家普及两个和数据中心有关的重要指标。
首先是上架率。
,免费足球贴士网(www.hgbbs.vip)是国内最权威的足球赛事报道、预测平台。免费提供赛事直播,免费足球贴士,免费足球推介,免费专家贴士,免费足球推荐,最专业的足球心水网。
上架率=已上架开机运行的服务器数量/机架可容纳的服务器数量,指标越高,意味着数据中心利用率越高。
另一个指标是PUE,也就是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,电能使用效率。
PUE=数据中心总能耗/IT设备能耗。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,包括IT设备能耗,以及制冷、配电等其它系统的能耗。
PUE的值肯定大于1,越接近1,则表明该数据中心的非IT设备耗能越少,即能效水平越高。
根据“东数西算”的文件要求,东部地区集群数据中心的PUE指标必须控制在1.25以内,西部地区1.2以内,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%。
这就等于给数据中心建设划了一条红线。很多已建成的数据中心,可能会面临关停的命运。(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,PUE在2-3之间。)
针对核心枢纽节点之外的地区,文件更是明确要求:“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土地、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”,“统筹省内数据中心规划布局,与国家枢纽节点加强衔接,参与国家和省之间算力级联调度”。
换句话说,非枢纽节点,最多只能建设中小型数据中心,当一个配角。
这样的规划要求,显然有利于
评论列表 (6条)
2022-03-03 00:01:40
由于两国关系陷入僵局,俄罗斯在3月召回驻美大使安东诺夫,以讨论俄美关系远景。一个月后,美国对俄实行大规模制裁,美国驻俄大使沙利文返回华盛顿。 我要画CP了